书接上回。继续做梦。
今天请到的嘉宾,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,张良先生。
我问,平定黄巢之乱,李克用与朱温分别得到了什么?
他说,李克用被封晋王,盘踞山西;朱温被封梁王,坐拥河南。李克用的“李”,是他爹当年被唐宣宗赐的姓。此时的李唐也知道大势已去,心想,赐李姓给朱温他未必稀罕,还是赐个名吧,于是赐名全忠,顾名思义,朱温对李唐忠心耿耿,值得嘉奖。讽刺的是,李唐后来被朱全忠所篡。
我说,朱温挟天子迁都洛阳时就可以直接篡权,为什么非要杀了唐昭宗再立个新皇帝?貌似每个篡权者都喜欢搞这么一波操作,等于多杀一个皇帝。
他说,为了合法性。唐昭宗肯定不愿意让位,那就杀了再找个愿意让的当临时皇帝。意思是,我可不是抢来的江山,是皇帝禅让给我的。
我问,朱温称帝后,从立场上讲,李克用不就成了反贼吗?
他说,是的。但是李克用有自己的逻辑。他首先把朱温政府定义成伪政府,不合法,然后把自己定义成唐朝忠良,喊出“光复李唐”的口号。虽然李克用在李唐时期对皇帝爱答不理,但是到了争地盘的时候,“光复李唐”这个口号还是喊得很响亮的。
我问,有用不?
他说,有用。李唐本身就是从山西发家的,山西算是李唐的根据地,自然一呼百应。在正义性上,李克用抢占了制高点。
我说,所以他跟朱温pk时,更占上风?
他说,并没有,毕竟朱温全盘继承了唐朝的政治遗产。纵然唐朝被黄巢折腾的满目疮痍,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。所以在俩人对峙过程中,朱温一直是攻,李克用一直是守。到第二回合,是他们死后儿子之间的较量。朱温想把皇权交给更有能力的义子,结果被亲儿子弑父夺权。李克用亲儿子少、义子多,但他还是比较传统的,传位给亲儿子李存勖,并留了三个遗愿。
我问,什么遗愿?
他说,一是平幽州,二是防契丹,三是灭后梁,核心是灭后梁,但是平幽州与防契丹是前提,否则很容易腹背受敌。
我问,李克用为什么不学刘备或孙权,在朱温称帝后也接着称帝?
他说,另起炉灶咋打“光复李唐”的旗号?另外“称帝”这个事可不是闹着玩的,很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幽州节度使叫刘仁恭,其割据地盘差不多是今天北京、葫芦岛、大连这一带,他是不敢造反的,但是他儿子刘守光有这个野心,直接囚禁了老爹,自己称帝了,手下大臣谁反对杀谁。刘守光这一露头成了众矢之的,一圈都打他,南边赵打他,西边晋打他,北边契丹也打他,皇帝当了不到一百天,爷俩都被李存勖活捉,拉到李克用的墓前杀了,因为刘仁恭曾经是李克用的小弟,叛变在先。
我说,感觉这个刘守光是个愣头青。
他说,有点。当时他身边有位谋士叫冯道,因为劝他不要登基而被他关进了大牢。冯道逃出来以后,直接投奔了李存勖。这个冯道可不是一般人物,他后来成了十朝元老,吉尼斯纪录保持者。冯道逃出刘守光的魔掌后,感叹了一句:人微不诤,才庸不荐。意思是遇到这么个智障,就不该给他提任何意见,他根本理解不了超出他思维认知的东西。死驴撞南墙了吧?活该!
我问,那什么时候称帝比较合适?
他说,起码要有传承。你在你们村突然称帝了,这是凭空产生的,名不正言不顺。应该怎么办呢?唐朝的香火不是到了后梁手里吗?从后梁手里抢过来,这就叫复辟也叫传承。所以李存勖想称帝怎么办?把后梁灭掉。
我问,李存勖相比他爹怎么样?
他说,攻城拔寨方面,比他爹强。北边拿下了幽州,拦截了契丹;西边吞并了关中霸主李茂贞;南边扩展到了长江上游,灭后梁建后唐,后唐是五代中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。不过呢,越是大英雄,越容易悲剧收场。这家伙喜欢看戏,自己也爱演戏,追星追到什么程度?直接重用伶人,也就是戏曲家,让他们来主持朝政。甚至卑微到什么样子?心爱的伶人可以当面辱骂他。那不乱了套嘛。后来在他的干兄弟李嗣源兵变中,李存勖被心爱的伶人所杀,在位仅3年。这段历史你应该学过,在中学课本欧阳修的《伶官传序》中有详细的介绍。后唐时期的伶人乱政与其他朝代的宦官乱政如出一辙,只不过祸乱朝纲的主角由太监变成了伶人。
我问,李存勖死后,谁上位?
他说,李嗣源,李克用的义子,十三太保之一。冯道真正开始干宰相,是从李嗣源开始的。
我说,李嗣源作为李克用的干儿子,把李克用的亲儿子给灭了,总觉得有些不仁不义,堪比吕布了,方天画戟专捅义父。
他说,李嗣源的背叛,完全是被逼的。当时河北爆发了叛乱,李存勖派了几拨人马都没平定,只能派出战神李嗣源。结果李嗣源被人家生擒了,对方让其二选一,要么杀了你,要么你加入我们,你要是加入我们,我们就拥你为帝。于是,李嗣源很不情愿的称帝了,国号也没改,依然是后唐,并厚葬了李存勖。
我问,李嗣源之后是谁?
他说,李嗣源年龄大了,卧病在床,儿子迫不及待想上位,发动兵变,把他活活给吓死了。李嗣源死后,小儿子接班。养子起兵反了小儿子,称帝。女婿石敬瑭又起兵反了养子,终结后唐,建立后晋。石敬瑭对抗唐军时曾求助于契丹,喊小自己10岁的耶律德光爹,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,史称“儿皇帝”。石敬瑭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,石重贵对契丹称孙,虽然辈分上称孙,但石重贵还是有点骨气的,觉得石敬瑭太窝囊,想一雪前耻,于是跟契丹开战,连胜两场,第三场则是全家被俘,石重贵投降,后晋灭亡,昙花一现。
我问,失去幽云十六州,意味着什么?
他说,幽云十六州一般指今天的京津冀及山西北部,地势险要,在古代是中原农耕文明抵御北方游牧势力的战略屏障,长城就建在这一带。没了幽云十六州,相当于把中原的防盗门给拆了,此后四百多年门户大开的中原大地一直都在游牧铁蹄的威胁之下,北宋被金朝所灭、南宋被元朝所灭均源于此。
我说,这么说,石敬瑭是历史的罪人。
他说,石敬瑭的确被骂惨了,说他是大汉奸、卖国贼,遗臭万年。但是也有人为他喊冤。理由是啥呢?石敬瑭并不是汉人,而是沙陀人,称他为汉奸、卖国贼不是有点滑稽吗?为什么石敬瑭会背负这么多恶名?有一个关键点在宋朝身上,他们君臣名将也没能力收复幽云十六州,锅就一直甩在石敬瑭那。
我问,宰相冯道继续跟着石家?
他说,是的,他是标准的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宰相。在石敬瑭喊契丹人爹的时候,派出的使者就是冯道,等契丹人攻占开封把后晋给灭了时,阻拦契丹人大开杀戒的也是冯道。书中是这么记载的:灭亡后晋,冯道前去朝见耶律德光,耶律德光问道:“天下百姓,如何可救?”冯道答道:“此时的百姓,佛祖再世也救不得,只有皇帝您救得了。”
我说,这就好比《让子弹飞》里刘嘉玲的那句台词:反正呢,我就是想当县长夫人,谁是县长无所谓!怪不得欧阳修骂冯道“不知廉耻”,司马光更斥其为“奸臣之尤”。
他说,主要是宋代社会氛围有转向,倡导一女嫁一夫,一臣事一君,皆应守节忠诚。而冯道呢?他居然跨越五代,服事过的皇帝有12位之多,臣节何在?廉耻何在?
我说,也怪皇帝们任期都太短。
他说,是的,整个五代也不过才53年,就出现了六姓十四君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另外,从派系而言,冯道基本一出道就跟随李克用这一支,五代只有后唐取代后梁是改朝换代,后面三代都是从李克用这一支派生出的。
我问,后晋之后是什么?
他说,石敬瑭的副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,这哥们也命短,登基一年就驾鹤西去了,儿子刘承祐继位。刘承祐没有他爹的治理水平,看谁都不忠,逼的手下郭威造反,郭威建立了后周。郭威曾是李存勖亲军,和赵匡胤是出生入死的好朋友。看到赵匡胤你也就知道,五代十国要结束了。
我问,后周又怎么到赵匡胤手里的?
他说,郭威为什么造反?是刘承祐猜忌他,进而灭了他的族,儿孙们全杀了。郭威年纪大了以后,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,柴荣是郭威舅子家的儿子。柴荣一表人才,有大智慧大作为,他南征北战,有人写他“西败后蜀,夺取秦、凤、成、阶四州;南摧南唐,尽得江北、淮南十四州;北破契丹,连克二州三关”。很厉害吧?开挂一般的人生。很可惜,只当了6年皇帝就死了,临死托孤给了赵匡胤。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,赵匡胤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。巧合的是,赵匡胤建立宋朝取代的是后周,杨坚建立隋朝取代的是北周,后周处在五代十国的结尾,北周处在南北朝的结尾,赵匡胤和杨坚都是代周自立,也都是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,走向大一统。
我问,当年东晋的根据地,在五代十国时期叫什么?
他说,南唐。乱世暴露出很多人都野心太大也过于自信,总想抢占整个中原,其实应该参考三国时期的鼎立状态,野心小一点,要么抢南京,要么抢四川,南京有长江天然屏障,四川有秦岭这道铁墙,未必能坐拥天下,至少可以短期割据为王。南唐是十国里面积最大的,享国38年,最后一任皇帝叫李煜。他有句诗你肯定知道: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他也正是因为写了这首诗被宋太宗赵光义赐毒酒而死。李煜一生都很浪漫,生日是七夕,死的那天也是七夕。赐给李煜的毒酒叫“牵机”,李煜死的时候全身抽搐,正如毒酒的名字一样。
我问,冯道有没有名气比较大的诗?
他说,有,很多,如:但知行好事,莫要问前程。这首诗的名字叫《天道》。
我问,怎么理解这个天道?
他说,简单一点就是两句话:第一句,人在做,天在看;第二句,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,好的要还,坏的也要还。
我问,冯道生逢乱世,为什么能成为十朝元老,而且能寿终正寝呢?
他说,因为他足够无私、无为。你这么想,这么独特的一个人,历史课本都没舍得多描述他一个字,说明什么?与他有关的政绩太少太少,唯一有记载的就是推动了印刷术,他曾主持国子监对《九经》进行刻版印刷,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。
我问,《九经》是讲什么的?
他说,《九经》是9部儒家经典的合称,即《易》《毛诗》《尚书》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春秋左氏传》《春秋公羊传》《春秋毂梁传》。
我问,是不是欧阳修、司马光读了《九经》以后才变的那么道德了?
他说,有这个可能。
我问,冯道身为宰相,咋可能无为呢?
他说,这些皇帝多是军阀系列,一言堂,对冯道的定位更多是顾问,不可能真把实权交给他。关于安全驾驶的心得体会,他自己归纳为一句诗:但教方寸无诸恶,虎狼丛中可立身。意思是只要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好,为国家好,没有私心,那么即便周围全是虎狼之辈也无妨。
我问,一心为公,就能冲撞虎狼之辈?
他说,当然不是。从最初因为劝谏刘守光不要登基而获牢狱之灾,他就想明白了,伴君如伴虎,要想在老虎身边活下来,必须打造一个笼子,把自己装进去。也就是要不断总结“禁区”,什么话能说,什么话不能说,什么事能干,什么事不能干。他当宰相越久,越是八面玲珑,时刻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。安全是第一优先级,为国为民?那都是第二优先级了,至于说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诫?他才不傻呢!从他的一首诗《舌》就能读出一二:口是祸之门,舌是斩身刀。闭口深藏舌,安身处处牢。
我说,这些君主也挺开明的,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,为什么依然会重用他?
他说,这些皇帝来来回回就是李克用手下那帮人,武官可能你死我活有变动,文官变化不大,不光冯道一直常青,是大部分中层以上文官都常青。
我问,五代十国时,当朝人是如何评价冯道的?
他说,当世之时官声极好,追封瀛王,谥号文懿。死后开始毁誉参半,到宋朝就一边倒了,骂声一片,宋朝对儒学的忠更多的理解为忠贞、忠君。
我问,今人的评价呢?
他说,今人更多的是赞赏吧,尤其是南怀瑾,他这么评价冯道:我读了历史以后,由人生的经验,再加以体会,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。如果说太平时代,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,倒还不足为奇。但是,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,他能始终不倒,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。第一点,可以想见此人,至少做到不贪污,使人家无法攻击他;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,也一定是炉火纯青,以致无懈可击。
我问,有没有关于冯道的成语?
他说,朝梁暮晋,顾名思义,朝三暮四。
我问,赵匡胤用了什么策略止住了乱世?
他说,赵匡胤旁观了前几代皇帝跑马灯式的更迭,所以他在夺取江山后,定了一个大基调:崇文抑武。对武将杯酒释兵权,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,以文治武,武将频繁调动,兵不识将将不识兵,目的是不形成藩镇割据局面,保证自己的皇权绝对安全。后来很多人批评宋朝灭亡是因为不修武备,实际上,赵匡胤的策略保了宋朝稳定三百多年。大唐才多少年?还有一点,就是赵匡胤命很好,后周是很有爆发力的,差点就完成统一大业,被赵匡胤摘了桃,类似南北朝时期的北周,眼看就要统一天下,却为隋朝做了嫁衣裳。
我问,重文轻武,宋人的价值观会不会因此发生变化?
他说,当然会,宋人最高的理想不是收复“幽云十六州”,而是“考状元”!
我说,赵匡胤跟郭威是老铁,跟柴荣也是老铁,柴荣临死还托孤给他,他怎么好意思夺取政权呢?
他说,他也难为情,所以需要演戏。契丹来犯,宰相派遣赵匡胤北上抵御,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,夜宿开封东北20公里处的陈桥驿。晚上,有人开始散布一种言论:今皇帝幼弱,不能亲政,我们为国效力破敌,有谁知晓;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,然后再出发北征,在新皇帝的目下见证我们的威力。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。次日一大早,亲信见时机成熟,把准备好的龙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,士兵们纷纷跪拜: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赵匡胤假装刚醒酒,一边擦冷汗一边摆手,使不得,使不得,不过呢,你们若是真有这个心,那我就提几点要求,否则我不当:第一、咱回到开封,对太后、皇帝不得冒犯,对文武百官不得冒犯;第二、朝市府库不得侵掠,咱是百姓的军队,不是土匪。
诸将士都应声“诺”!响彻云霄!
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wenxueya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