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4章 大明漕运_南明:重生朱由崧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最新网址:wap.wenxueya.cc

见集结的江阴营实在是不堪大用,夏三娃看向顾元泌,摆着一副“你们江阴营的兵,都是些什么垃圾”的表情。

顾元泌有些尴尬,咽了咽唾沫,讪笑道:“嘿嘿,夏爷,我们江阴营毕竟是朝廷兵马,有着这身皮,加上兵械齐全,对付船帮那一群乌合之众已经足够了。”

夏三娃嘿的冷笑一声,懒得和他多说,江阴营太烂,就权当是找了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好了。

为了万无一失,看来还得是去请支援才行。

夏三娃叫来一名机灵的锦衣卫,吩咐道:“你去无锡县找到邢娘子,把我们的情况和她说明,请他们商队的护卫来帮忙。”

夏三娃拍了拍去传信的锦衣卫,“跟邢娘子说话记得恭敬些。”

“唉,知道了。”

这次夏三娃来江阴办差,为避免太过招摇,随行锦衣卫人数只有百余人,因为可以随时得到邢如意商队护卫的支援。

邢如意数百商队护卫,可都是些精锐,如果不是因为怕落人口实,影响商队名声,区区船帮并不能堵住他的商船。

夏三娃奉圣命来江阴的任务,不单单只是帮邢如意的商行打开运河通道。

还有一个目的,是为了整顿江南漕运而来,不是对船帮一网打尽这么简单。

夏三娃带来的百余锦衣卫,都是死人堆里滚过几滚的精锐,正面对上船帮那些江湖豪客,绝对是不惧的。

漕帮都是些乌合之众,街头斗殴可能还行,怎么能和死人堆里滚出来的锦衣卫相比。

锦衣卫精锐要打败他们不难,但要控制他们为锦衣卫所用,这就很有难度了。

毕竟船帮人员都是一帮地头蛇,还有本地的士绅在帮他们打掩护,要是让那个船帮头目焦老大逃了,就麻烦了。

船帮不如说是漕帮,他们成员多半都是沿江的一些船工,码头苦力,还有地方上的流氓闲汉组成。

负责漕运的操江提督刘孔昭被砍了,操江水师参与叛乱,也已经基本上被搞残了。

那些漕帮成员,已经有人开始听命于地方乡绅,为他们办事,时间久了,极有可能出现依附地方大族的情况。

朱由崧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苗头,准备借这次船帮堵运河的事件,派锦衣卫顺便把漕帮重新整顿起来。

就在夏三娃带着锦衣卫和江阴营离开江阴营营寨,坐着江船,直奔运河时,夏老倌悄悄的来到夏三娃身边。

夏老倌是夏三娃的亲叔爷,私下里是直接叫名字的。

“三娃,我们刚刚出营时,顾元泌叫了一个亲信从后门偷偷溜走了,我看他极有可能去给谁报信了。”

“看来是想两边讨好,真是做他的美梦啊。”夏三娃冷哼了一声,“可有兄弟跟着去了。”

“放心好了,我们兄弟在那人后面跟着呢,他去给谁报了信,定能查个一清二楚。”

夏三娃想了想,“让几个兄弟把顾元泌看好了,防着他搞出什么幺蛾子。”

“知道了。”

另一边的顾元泌并不知锦衣卫还有商队护卫这支援军,也不知道商队护卫的强大。

正是因为顾元泌看到锦衣卫人少,才存了别样小心思,因为那些士绅商贾可都是他的金主,他怎么会跟钱过不去呢。

可惜夏三娃暗中早已防着他,顾元泌的一举一动,都有锦衣卫监视着。

锦衣卫从江阴坐船扺达无锡时,夏三娃接到那边已经联络上商队护卫的消息。

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并且邢如意表示,他们商队早已监视着着船帮头子焦老大。

当天趁着天没黑,锦衣卫用乘坐的战船,把船帮横在运河江面上的几条小船直接撞翻。

一群船帮成员见状,大呼小叫,就欲驾起大小舟船拼命,却被人拦住了。

“兄弟们,快撤!他们是官兵。”

说话的是一名长着络腮胡子,黝黑精瘦的汉子,他就是焦老大。

焦老大眼光闪动,来的可是战船,这不是他们船帮的小舢板船能对抗的。

听说来了官船,船帮成员驾着大大小小的舟船,一哄而散。

焦老大让心腹驾着小舟,窜入运河的小支流,飞快的逃跑。

天黑时,焦老大带着心腹刚上岸,就见一女子带着人,居高临下的在岸边等着他们。

董琼英让人抛出鱼网,不费吹灰之力,一把就将焦老大给网住了。

~~~

皇宫里的朱由崧这时正拿着一支笔,写写画画,时不时的摇摇头。

“漕运直接关系着沿江百万人的生计,如今自己下令不让粮食物资北运,如果断了那些普通船夫漕工们的生计,怕是要出乱子。”

朱由崧伸了个懒腰,喃喃自语,“税赋要改革,这个江南漕运也得整改才行。”

“漕运是这个时代最省钱的物流行业,也该到了规范和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了。”

大明自成祖朱棣把京都北迁之后,因为民生、政治和军事的需要,决心重新开拓大运河,整合水路各条支线,彻底废除海运,全面发展漕运。

通过漕运,每年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各种物资,光是运送的粮食,每年就有五、六百万石。

大明漕运的运输方式,先后经过几次改革,一共有三种,分别为支运,兑运和长运。

由百姓把税粮物资运到指定的地方集中,再由朝廷用军队运送粮食物资前往北京,这叫支运。

但是支运不但效率低,还耽误老百姓种地,后来改成了“兑运”。

兑运就是百姓的税粮交到当地卫所,不再承担运输任务,从南到北运输税粮全过程,都由军队全程负责。

后来漕运再次变革,变成“长运”,百姓的税粮不用自己去交,由当地官府直接上门去百姓田地里收,税粮运输完全不用百姓插手。

大明以前的各项改革政策,其实一切都是为了上层政治阶层服务,让朝廷更加方便管理而已。

对普通百姓并没有好处,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在上位者眼中,普通百姓只是生产资料而已。

比如官府上门收税是要算火耗的,地方官吏就可以趁机压榨。

每年在田间收税时,地方官吏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,盘剥百姓。

比较有名的“淋尖踢斛”,斛是一种装粮的容器。

收税时官吏故意用脚踢斛,让斛面堆尖的粮食洒落,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收回,算是损耗。

百姓再把斛中踢剩下的粮食拿去称重,这样无形中多交了粮食,这种“淋尖踢斛”的方式,成为明朝官员的一笔半公开收入。

朱由崧准备税赋改革后,在各地设立粮站,收起来的税粮要运输,江南的漕运就很重要了。

从事漕运行业的漕工人员不下百万,这条漕运产业链,支撑着沿江百万人的生计。

漕运可不能让人搞烂了,或者控制了,必须抓在自己手里才行。


      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wenxueya.cc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