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展海令”对应的是“迁海令”。
从顺治朝的1651年开始,为了对付沿海的活动的郑氏集团,防止沿海民众支援响应,在“迁海令”之前,先发布了“禁海令”。
“沿海省份,应立严禁,无许片帆入海,违者立置重典。”
到了1661年,八岁的康熙刚即位。在郑氏降将黄梧的建议下,辅政大臣鳌拜几人发布了“迁海令”。
范围北起直隶、山东、江南,浙江,南至福建、广东省,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。
朝廷强令居民分别内迁30到50华里,其中广东地区曾连续内迁3次。
朝廷派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,违者施以严刑。
南方四省中以广东、福建为最严,因为这里面对着郑氏集团的根据地,台湾。
凡迁界之地,房屋、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,重新划界围拦。
要求“迁海令”公布三日之内,民众全部迁走,否则以通敌罪就地格杀。
而三日过后,很多民众还不知情,立即就遭到杀戮,或者被迫逃亡。
“自有粤东以来,生灵之祸,莫惨于此……”
“……飘零日久,养生无计……父子、夫妻相弃……”
“……斗粟一儿,百钱一女……”
“……丁壮者为兵,老弱者辗转沟壑……”
“……或合家饮毒,或尽帑投河……”
“……有司视之如蝼蚁……亲戚视之如泥沙……”
“……八郡之民,死者数十万计。”
后世有说法,大清灭亡就跟“迁海令”有关。
因为国父中山先生的老家,就是广东香山县,也在迁海范围内。
据后世地方志记载,这次广东历史上最大的浩劫,造成的沿海迁民死亡率,高达八成。
到了康熙三年,因迁海令导致沿海生产骤停,盐场荒芜,粮价飞涨,给依然居无定所的迁民,带来了又一波死亡。
“……一银斗谷……采野苗树根以食……卖妻弃子,饿殍载道……寻死者比比皆是……迁民十之七八死。”
香港和深圳的前身,新安县,十几万人只剩下两千人,降为新安镇,并入东莞县。
此类事件在当时的沿海各省,大量发生。
很多旗人官员都看不下去。
正蓝旗汉军,四朝老臣,时任福建总督李率泰,于康熙五年上了遗疏,请求停迁海令,开放海禁。
正黄旗汉军,时任广东巡抚王来任,巡视沿海时,发现无人区不仅没有隔绝海盗,反而使盗贼更加泛滥。
因同情迁民,不光“做事不力”,还上书朝廷劝阻迁海,康熙六年被革职。
第二年病逝,死前又写了“尸谏”。
镶红旗汉军,时任两广总督周有德,极为赞同王来任的做法,康熙七年上书,并附王来任的“尸谏”。
这三位旗人官员,在后世的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,还有很多祠堂在纪念他们。
香火最旺的是“王中丞祠”,牌位上三人俱在。
由此看出,哪里百姓的眼睛都是是雪亮的。
他们分得清谁对他们真的好,对他们好的,他们记一万年。
迫害百姓的,一万年后百姓也仇恨!
康熙八年五月,“擒鳌拜”后,康熙正式掌权,当年就派官员赴广东福建一带查看。
同时期,郑成功也已经去世,郑经退守台湾,基本无力进攻大陆。
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于是,当年底,朝廷允许有限度的“展界复乡”。
但是,这场跟“嘉定三屠”,“扬州十日”齐名的浩劫已经造成。
到了康熙十一年,仅看新安县一地,还是一片荒芜,盗匪横行。
一直到去年,“迁海令”全面废止,各省沿海的人口,也没有恢复到以前。
而且,百姓心中的伤口,两个民族之间的裂痕,三百年多年后也没有愈合。
“洗不白的,无论如何也别想洗白……”
每次看舆图,想到这一段,胤礽心中都会长叹口气。
作为满清鞑子小酋长的他,对已经发生的事情,无力改变,只能在心里对自己说,对百姓好点。
再好点。
因为从郑氏集团的降将那里,了解到对日贸易的利润,康熙早就决定开口通商。
最近一段时间,内务府和户部经常到乾清宫,同康熙商议在宁波和漳州开口通商日本之事。
实际已经基本敲定了,下个月可能就要实施。
如果实施顺利的话,后面还有江口岸、粤口岸,也就是上海和广东,两个口岸在等着开通。
一旦四口通商开始,肯定会有外国船来做贸易,到时候可以找人去看看,或者直接买一艘。
或者干脆自己去看。
只能去粤海关。
四个口岸中,只有广东口岸对南洋和西洋做贸易,其他三口都是对日本。
消息传到南洋,等外商带着货到广东,怎么也得两年多以后。
第一次雅克萨之战马上就要打响了,赶不及了啊。
胤礽心里有点着急。
“现在的澳门一直有葡萄牙人在,是不是找人去买一艘盖伦船?”
不过就这么一想。
海船是葡萄牙人赚钱的利器,而且造船技术也是各国技术保密的一种,你有钱他们也不一定卖。
何况,他胤礽也没钱。
堂堂大清国太子,没钱?骗谁去?
真没有。
现在亲王的俸禄,一年是一万两,禄米一万石。
太子地位比亲王还高,那俸禄不得更高?
也没错。
太子俸禄,一年是一万两千两,禄米一万两千石。
却不是现在,得等太子入朝以后。
什么时候入朝?十五岁。
胤礽现在领的是皇子月例。
他拿的是,最高级别的皇子月例,每月一千两,与皇后同例。无禄米,也没有庄子,铺子,户下人口。
够用么?
够。
吃的是御膳房负责,穿的,用的都是是内务府负责,也用不着上街去买东西。
毓庆宫的属人,要么归内务府,要么归詹事府,各有各的月钱俸禄,用不着找他开销。
衣食住行都用不着花钱。
攒下了么?
没有。
胤礽手里的银子都花在哪里了?
过年过节,过寿过生日,给长辈,兄弟,姐妹的节礼。
平日宫里太监属人的赏赐。
虽然,他日常写字用的纸,笔,看的书,按章程,内务府给记账,康熙给签字报销。
但是,这几年他“作”的那些东西,可要他自己掏钱。
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wenxueya.cc